为破解村集体经济“困难多”、“资源少”、“松散小”等难题,提升村级组织“造血”功能。衡水武强县武强镇综合考虑各村经济基础、现有资源和区位特点等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。
党建引领,推进土地流转。该镇充分发挥各村党支部书记“领头雁”作用,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、流转土地、开展全托管自主经营或全托管委托经营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。该镇西樊屯村和林东村通过建立土地托管集中经营,服务土地4179亩,每亩保底收益1500元,西樊屯村村集体收入增加50万元,林东村村集体收入增加40万元。
旱作雨养,调整产业结构。该镇结合土壤、水利和农作物特点等因素大力发展高粱种植,2022年全镇12个村共种植高粱5991亩,通过“村集体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经营管理,共增加集体收入近60万元。同时,还在小营村建设阜兴农业高粱烘干基地,日烘干粮食500吨,解决了全县两万余亩高粱烘干晾晒问题。
盘活资产,扩展增收渠道。为让闲置资源动起来,该镇组织各村党支部制定盘活集体闲置资产规划,通过谋划项目、租赁、自主经营等方式,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。马头村利用旧村室、旧校舍、旧加工厂等村集体资产,建设高标准车间2座,每年增收15万元。林东村整合闲置土地1.8万平方米,与高庄窝、北小范三村分别入股资金50万元,建设车间1座,每年收益十万余元。
截至目前,该镇4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突破五万元,从过去的“等靠要”转变为“主动谋”,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。(李向婷 杨瑾 由畅)